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的首要任务就是起名字。在家人看来,名字是伴随孩子一生的符号,也是父母留给孩子的标志性的财富。
所以现在多数父母在给娃起名时,都是再三思量的,目的就是把最大的期许和最美好的祝愿都留给孩子。不过由于城乡差异的存在,大家给孩子起名时还是各有讲究的。
虽然现在很少人按辈分取名,但是也有很多人跟风取名,比如现在流行的“紫、梓、子、轩、萱、彤、浩、昊、熙、希、曦”等等,满大街都是,每次去儿科看病,那叫号机一整天都在循环着“梓萱、紫萱、子轩、浩然、彤彤、X曦、X熙”,真是满屏的尴尬啊!
同时,有一个族谱,也会清晰记录一个家族的血脉关系。
生活在城里的年轻爸妈,无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还是一直在城里生活的,多少对家族的辈分概念比较淡漠。再加上彼此的兄弟、堂兄弟居住的通常比较远、来往也较少,所以对于按照辈分起名,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多数年轻爸妈会根据自己的期许给宝宝起个好听、响亮的名字。比如一个姓赵的父亲,给宝宝起名“赵明”,寓意可以给人带来光明,希望孩子是一个乐观的人;一个妈妈给孩子起名“曼迪”,寓意孩子人生时常会接受曼妙的启迪;还有一位妈妈直接给娃起名“凯撒”,希望孩子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种起名方式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通过字辈起名,同族同宗们的长幼辈份就能清晰明了。用农村人的说法,这样取名才能不乱辈份,该叫大爷的叫大爷,该喊侄子的喊侄子。
但是,传统是一种文化,需要一定的付出。
民国时代就已经提倡废除宗法制度了。
但是,我们孩子这一辈人就没有字统了。2012年,我们家族提议恢复一下论字排辈的家族字统。大家都同意,那么,我们家族从我的孙子辈就重新开始了有了族谱字统了。
所以说,“论字排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优秀文化,我们继承延续这个传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这些现象现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只限于宗族范围。
在这个制度体系里,就包括了“论字排辈”的文化制度。
城市父母起名更讲究“缘分”“蕴意”,主要是因为这三方面的原因:
我们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中国有个口头禅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个“家规”,可不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而是以宗族为单位的一系列“族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礼法”体系。
农村父母给宝宝按族谱起名,其他的兄弟、堂兄弟也是如此,这样整个家族的同一辈孩子,名字中有两个字是相同的。对孩子来说,同一个辈分,就是亲人,很多爸妈为了增强孩子之间的感情、加强彼此间亲情的凝聚,都会按照辈分起名。
现代有些人认为,族谱字统束缚他们的思想自由,所以,有些不太愿意接受。
事实上,古代大家族都有文人,专门做取名的事。没有文人的家族也会请人制定一个“族谱”,这个族谱里就把好多辈的取名用字排好了。家族里有生孩子的,都要看该取哪一个字辈的字。
其实对于年轻父母而言,都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听而响亮的名字,但是碍于族谱,可能起名字的时候就受到了约束,觉得很难取到一个好名字,所以现在自然没人愿意用家谱起名。
以前起名字字辈一般就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可后来人们不愿意把字辈放在名字里了。久而久之,有些家族的字辈就被人们淡忘了。大家想知道自己的字辈,可以去老家翻翻自己的家谱或者族谱。
因为,按照族谱字统,每一个人的名字就必须是三个字了。但是,有的人认为两个字好,就是不想用族谱里的字统。
在明朝之前,孔家后人起名是没有固定字辈的,那时孔家人起名还很随意。明代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家十个字作为字辈以传后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当时孔家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字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这种取名方法,不但在农村还有,在城市也有,而且还容易被大家接受。
这就是一个家族都有“族长”,族长按照这个家族的“家训”来管理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就是一个“小朝廷”,像一个“小国家”一样管理者一个家族的一切事务。
现在多数农村家庭都是和老人住在一起,或者住得不远。所以为了让老人多疼爱一点孩子,年轻的农村夫妻,会乖乖地给宝宝按辈分起名,因为老人对于辈分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为了让老人心里感到舒服、能心甘情愿地帮忙带娃,按辈分起名几乎成了农村家庭不用讨论的“真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的原因还是自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民批判,特别是对封建家族宗法制度的彻底废除有关。
也就是说,民国的宪法制度体系,把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宗法体制彻底推翻了。
1935年《高密孙氏族谱》中的字辈谱
对于“论字排辈”的文化传统,我们认为,它有的合理的民族文化特色。我们应该继承这个传统。
家谱中的字辈,一般会排中间的字,当然也有很多排最后一个字的。比如李鸿章家族的字辈里,字辈表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章字辈的李鸿章的兄弟叫李瀚章、李鹤章,到了他儿子这一辈,排的就是中间的字,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
不过,现在这个传统的问题是,你们一家的兄弟姐妹有一个字是一样的,但是,你的几个叔叔伯伯家的兄弟姐妹就不一定都有一个相同的字。
在明代以前,孔氏的后裔没有固定的排辈,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字辈,从孔氏第五十六代开始排起,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比如说,你生孩子了,就取你后面的一个字。但是,和你年龄一样的“侄子”生孩子了,就只能取你的字辈。这就是“论字排辈”的原理。
但是,我伯父他们那边六个孩子,都有字统。后来我查了一下,我们伯父那边是按照族谱的字统取得名字。
一九一九年孔氏族人又立二十字二十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说孔孟不乱辈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