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姓吴取公司名字,以及姓吴的餐饮店取名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吴姓是中国姓氏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但是其背后隐藏着着许多有趣的冷知识。以下是五个关于吴姓的冷知识:
1. 吴姓在中国姓氏中排行第二:据《百家姓》记载,吴姓在中国姓氏中排行第二,仅次于王姓。大约有1600万人使用吴姓,分布广泛。
2. 吴越文化:吴姓源于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一种特有文化,而吴越文化则是各种文化在这一地区的结合与融合,由此促成了吴姓的产生。
3. 吴音宁远:吴姓的音宁远与汉语拼音系统中所用的“Wu”并不相同。事实上,吴音宁远字的发音更接近于英语里的“woo”。
4. 徽州吴家祠:徽州吴家祠是安徽省徽州地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物,也是吴姓后裔的重要宗祠。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中国最大的私家祠堂之一,被誉为“华东第一祠”。
5. 吴姓起源:吴姓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三苗”时期。相传,当时有三位苗族的祖先来到中国东南地区,分别取名为吴、越、夫。吴为其中之一并且拥有最大的势力。吴姓因此得名。
作者/吴先辉
发布/吴宝义
(2016年9月6日)
吴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璀璨灿烂,博大精深。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体。中华文化主要是由南北二元耦合的,北方以黄河文化为标识,南方以长江文化为标识。长江文化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吴越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由“吴文化”概念来涵盖,按照地域来说,就是长江中下游文化,主要指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以下所言,是本人在学习、研究吴文化的过程中,觉得比较重要、必须把握的几个关键词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这里既有自己的观点,更有书本上、网络上本人认为正确的观点。然而,由于自己的水平所限,理解不见得准确与全面。对欠准确的请读者雅正,对欠全面的请予补充完善;共同为实现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原始意义和历史发展脉络。以不致倒果为因、以目为纲,或去题千里。
在我们谈论吴文化之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莫过于“吴文化”“吴氏文化”“太伯文化”“至德精神”这四个词语。
这四个词语,既涉及我们研究吴文化的学术问题,也涉及理论问题。学术问题,就是要符合历史事实、历史逻辑。理论问题,就是要对这些历史事实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作出准确而完整的理论表述,用于指导实践。这些理论就是科学的真理。邓小平也说过: “科学的真理是实践的指路明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丰富了科学的真理。”这就很简洁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本人认为:这四个词既有相同,亦有差异;既是同类关系,又是母子关系;既有其历史性的一面,也有其现实性的一面。(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比如由往昔的尚武转型演变为崇文重教;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近现代的“工商经济”转变;由传统封建社会向具有资本主义形态与因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转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文化”与“吴氏文化”的关系:“吴文化”是母,“吴氏文化”是子。(吴氏文化简单地讲就是“太伯文化”或曰“太伯吴氏文化”)
“太伯文化”与“至德精神” 的关系:“太伯文化”是母,“至德精神”是子。
三个词总起来讲:“吴文化”是母,“吴氏文化”“至德精神”是子。
一、吴文化
数千年来,吴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区域文化,创造出许许多多为世人瞩目、令今人骄傲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一)吴文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太伯奔吴建“勾吴”以前的史前文化,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荆蛮地区土著居民创造的文化。人们通常称为江南土著文化的远古时期,也可称之荆蛮文化,或称先吴文化。
这一阶段是吴文化的原创时期,始于三十万年南京汤山猿人,一万年前太湖地区发现古人类活动,即旧石器晚期的三山文化。历经约七千年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继则松泽文化、良渚文化及马桥文化。
吴地的史前文化,比之于中原地区也有个辉煌时期,马家浜文化的稻作文化名闻中外。长江中下游成为稻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随之有人工栽培成的籼稻与粳稻,并有一套较为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与生产工具,这就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文化显示了吴地先民的卓越智慧。大量出土的装饰精致华丽的玉璧、玉琮、玉璜……及其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组织,表明吴地先民已驻立在国家文明的大门前,依据是浙江余杭反山、上海青浦福泉等良渚大墓和各地良渚中小型墓地及瑶山祭祀遗址,出土了大小不等、数量多寡、精致不一的随葬品,有陶器、玉器,包括琮、钺及其组合玉器,反映了社会阶级分化,出现了少数显贵与掌握军事、宗教与世俗政治权力者。
大约在炎黄之世,随着炎黄部落的东扩,吴人也大规模东迁。到尧舜时,吴人已有许多支系迁徙到长江三角洲一带,开始与江湖大海打交道了。漫长的先吴文化时期所创造的史前文明,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很大影响,为随后而来的古吴国文化乃至整个吴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太伯立国至夫差失国为止,约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473年,前后650年左右。这段时期称之勾吴文化(或称古吴文化、春秋吴国文化)。
太伯奔吴,立国梅里,筑吴城、立文台、开伯渎、唱吴歌,中原文化与江南土著文化始融合,共创勾吴文化,亦称吴国文化。后太伯四世孙周章封吴,成为周国中央王朝的诸侯国。寿梦北上,巫臣来吴,季札出使,孙(武)伍(员)加盟,阖闾图强,夫差争霸,冶铸业的发展,农垦、畜牧、渔业的增长,古吴文化的充实、影响扩大,开启了东南文明,是为吴文化开创时期。
勾吴国从小到大,最终形成的疆域,成为后来以“吴”为名称的吴地区域。勾吴国纳入一统王朝的周国政体系统,吴地成为周国疆域之一部分,吴文化也就成了中国整块版图中的一种区域文化。
古吴文化的形成,勾吴国的建立,及之以后的发展,在中华文明与中国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三阶段:春秋吴国灭亡后至今。越灭吴,楚灭越,秦始皇统一中国,吴地归属国家之郡县,历史进入吴地文化时期。这段时期内吴地人民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概称后吴文化或吴中文化。这段时期长达2200多年,吴文化持续发展,从繁荣到鼎盛,走向转折。新中国成立,吴地文化进入了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吴地及吴文化的定名,取自太伯奔江南后在今无锡梅里建立的勾吴国。太伯建立的勾吴国,延续至春秋时期,被习惯地称为吴国。因此,后世人们就以“吴”字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或简称,同时,也作为这一地区的文化符号。此后,太湖流域以无锡、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无论是勾吴国建立以前,还是勾吴国成立以后,都被人们习惯地称之吴地了。冠“吴”字的甚多,在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的叫法有:吴、勾吴、虞、夨、工吴、攻吴、工敔、工䲣等。又如秦设吴县,三国时有吴国、亦称东吴,隋唐设吴郡、吴州,五代时钱鏐称吴越王,元末朱元墇与张士诚称吴王。地名有吴地、吴都、吴中、吴兴、吴江、吴淞口、吴塘门……,文化上有吴语、吴歌、吴学、吴曲、吴俗、吴门画派、吴文化等。著名姓氏有吴姓。
鸿山越国贵族墓被发现后,报载:有人提出,仍称“吴越文化”,这就超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卫聚贤等学者所提的“吴越文化”概念的含义,虽然“吴越二邦、同气共俗”(《越绝书·卷七》),但毕竟“同中有异”,各有自身的特点。对此,江苏学者徐采石认为:“吴文化和越文化固然在先秦时期曾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但是,它们毕竟是在不同的区域中形成的,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差异越来越显著,个性特性越来越鲜明”(《吴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深入》《江海学刊》1999年第5期)。浙江学者杨成鉴指出:“吴与越由于种族血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吸收中原文化的程度不同,使吴文化和越文化各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吴越文化的分野》《宁波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故还是分别称“越文化”“吴文化”为好。吴文化奠定了吴地区域人群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培育了区域人群知识丰富、机敏、温和的性格特征,对后世影响不可限量。当然,有时把吴、越两地文化泛称为通史性的“吴越文化”也未尝不可,人们也是理解的。
(二)吴文化及所覆盖区域的界定
所谓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应以此来界定。
纵观近年来学者对吴文化的定义,虽然五花八门,各持一端,但综合看来不外历史界定、区域界定、方言界定等几大类型。
其一:历史界定。此说认为吴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吴文化,只指勾吴国的考古文化,即从商末冠“吴”字的甚多,在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的叫法有:吴、勾吴、太伯奔吴建“勾吴”国,到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时间延续约700年。夫差亡国,吴人四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勾吴文化到此结束。此后,在故吴地占主导的分别是越文化与楚文化。自秦汉以降,占主导地位的则是中原的华夏文化。广义的吴文化则是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依托吴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八千多年以来历经考古学意义上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诸文化—马桥文化—古越古吴文化等各族原住民的改造开拓,初步奠定了吴地的文明基础。然后以太伯奔吴带来的周文化融合吴地固有的“蛮夷”文化,形成“勾吴”文化。以此为基础,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形成高峰,元、明定型,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此说认为:吴文化到现在还没有终结,在流传了数千年后,今天吴地的文化依然是勾吴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其二:区域界定。此说认为,吴文化是指吴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吴文化的地域,一般指宁、沪、杭、太湖流域一带,影响到浙北、皖南、赣北、河南及山东小部分。具体来说吴地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也有人提出吴地区域是以太湖为中心,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此说认为,正是在这一地域内,哺育出居民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导致居民的气质、习俗、风情、意识、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的与众不同。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几经融合形成了以秀慧、细腻、柔和、智巧与素雅而称誉海内外的文化特质。吴文化应确切的称为吴地文化。它应是在特定区域内,穿越历史时空的一种文化现象。
其三:方言界定。此说认为,“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跟共同语有差异的语言。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吴文化首先是以吴地方言为载体的方言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吴文化模式,绝不可能在其他地域,而只能在吴语地域产生、发育、发展和成长(包含吸纳周边养分)。因为不同的文化模式产生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连不同人类群体的心理结构也是由环境造成的。吴语地域,其今地理分布应是:东临大海,北抵长江北岸的南通、海门、靖江线,西至丹阳、溧阳一带的茅山山脉和浙西、北的昱岭、天目山东侧,南达宁波、绍兴直至台州、金华等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左右。吴语地域的中心区域则在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这里发展的史前文化(或称先吴越文化)有不少共同的因素,且是不同于三秦文化、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她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许多特征的形成,曾经起过并还在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吴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但其从产生到形成、发展中每一历史阶段的成果,都是有其载体—吴语给予保存、传递的;尤其在古代,言传身教的社会约定俗成是最基本的传承样式和手段。从这层意义上可说,没有吴语就没有吴文化。吴地与吴语方言区应是同一个地理概念。吴文化就是千百年来在吴语方言区形成的文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吴文化是在吴地这一特殊地域,经由千百年来的融合,由相同或相近的民风习俗、心理结构、语言、信仰等组成的居民群体,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它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吸收融合周边文化,并随着社会变革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吴文化,确切的说应称为吴地文化。它是吴地文化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吴地文化所涵盖的区域,从现代地理上看,大致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长三角地区相重叠。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长三角”文明是吴地文化的传承者。
吴,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吴文化的地域界定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地带。形象地说是以太湖为腹心,沪、宁作首尾,苏锡常、杭嘉湖为节肢,旁及镇江、南通、扬州的一个地域整体。
作为吴地腹心的太湖,应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太湖文化作为一种大文化,涵盖了先吴文化和吴文化。
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亦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发展演进的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秀美的水乡特色。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乃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吴文化就其主导性、基础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婉约的吴语文化。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吴语文化突显了其细腻、灵动的特点。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温良的民风习性。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文化的生态化取向培养起了吴人温良、平和、安祥的性格。外柔内刚是吴地民风习性的典型特征。
(三)吴文化的本质特征
但凡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肯定呈现着一些不同的特点,但作为一个长期葆有文化稳定性的形态,其内核必然存有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
一是厚德载物的和谐性
太伯三让王位,赢得孔子“至德”的赞誉。厚德载物作为吴文化核心的道德内容,成了立身之本。从远古的太伯到明代的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依附于江浙财阀的、官僚勾结的政治集团。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顾宪成是无锡人,时人称为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从近代工商望族到当代的华西村,无锡在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中,无不体现出尚德、诚信、谦让与自强不息的理念。
二是兼收并蓄的开放性
吴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文化系统,它的发展是不断汲纳异质文化的结果,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中原文化的引入汲收,显现了其包容性。临海型的地理区位,也使吴地很早以来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磨合带。
三是经世致用的务实性
经世致用的思想缘起于吴地发达的工商业。工商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干思想。经世致用在近代主要表现为学、用结合,积极主张以实用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实业。无锡荣氏兄弟即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四是开拓进取的创造性
开拓,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行为表现。泰伯在荆蛮之地,开拓建立勾吴国,吴地自此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中国的历史传统是重农贱商,但吴地很早就开始工商并重。及至当代,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无不显示其开拓进取的创造性,无不体现其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五是崇文重教的学理性
吴地文化发达,积淀深厚。大约东汉以后,形成了重文风尚,藏书、读书、教书的风气盛行,至明清则大盛。吴地崇学重教,人才辈出。古代苏、锡、常以及杭、嘉、湖等地,进士、状元等联袂而出。在现代,则成为教授之乡、科学家摇篮,国学大师、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等批次产生,成为一方充盈着学理性的文化土壤。
六是道济天下的爱国性
吴文化中洋溢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天下情怀,积淀起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
吴文化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发展的活力,创造了灿烂的吴地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先吴文化时期,吴地先民在宁镇丘陵地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开创了丰富的石器时代文明。他们把野生稻栽培成家生稻,开创了稻作文化,成为支撑锦绣江南的主要物质文化基石。
吴文化内涵归结起来具有如下品格:
自强不息 感恩谦让 兼收并蓄 经世致用
崇文重教 诚信务实 创新致远 道济天下
吴文化的根基与核心是太伯至德精神,这是她的重要内涵。因为太伯是吴地公认的人文始祖,是太伯至德精神的引领促进了吴地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二、吴氏文化
“吴氏文化”,毫无疑义是表达吴氏家族的文化。
氏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氏族文化,更多的是精神文化,但也包含物质文化中的某些具有氏族特征(特色)的东西。氏族文化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的文化系统。包括宗法、族规、家训等相关行为规范,祭祖活动等相关仪轨(礼法规矩),族徽、族歌、宗祠,还有氏族图腾、氏族忌讳、氏族崇拜,…… 等相关标志物和物质载体。崇宗敬祖,弘扬祖德,敦亲睦族,凸显家族的气质风貌、优秀传统等精神特性。氏族文化是一个氏族的精神家园,灵魂归宿。她能促进家族的团结,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大家心理上的依靠。这就意味着家族文化不单单是指一个好的文化气氛,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力量。然而历史是前进的,用现代文明的眼光来看,过去有些氏族文化也带有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这正是我们倡导文明理性与时俱进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人类文明价值的境界,去汲取今天氏族文化中仍然应当坚持的价值理念。
吴氏文化的源头始于太伯,那么太伯以降三千多年的历史时空,其世世代代吴氏族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吴氏文化。它包含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科学精神、工商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经世致用、崇文重教、孝友和爱,诚信务实等历史积累和思想资源。
太伯的人生是践行孝友感恩、诚信务实、谦让包容、自强不息的光辉人生,感恩、诚信、谦让、自强,是至德精神的内涵,是太伯留给吴地(长三角)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她也影响着整个社会。毫无疑问,太伯的这些建树就是吴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列祖列宗世代相传的吴氏家风。这些核心内容就是“至德精神”的表达,是永不过时历久弥新的文明价值。
三、至德精神
“至德”是道德评判,“至德精神”用较详细的文字来阐述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品格。由此可知“至德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至德精神”是“太伯文化”的核心内涵。但从总体内涵来讲,“太伯文化”宽泛些。从这一维度出发,应该说:“太伯文化”是母,“至德精神”是子。“太伯文化”丰富多元,“至德精神”核心主题。
至德精神的内涵
要比较清楚地了解至德精神的内涵,我们必须回归到历史的场景,去追问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称太伯“至德”的源头是在哪里?
这个问题对于具有吴文化常识的人都是清楚的:它源于孔子之言:“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二是孔子言太伯“至德”的根据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很清楚,就是“三以天下让”,尚无其他方面的关联。
三是为什么孔子仅仅凭着“三以天下让”的行为,就可以评判为“至德”?
因为“让天下”是六合之内最大的“让”,最崇高的“让”。这样的道德行为是极为高尚、极为伟大的表现。故此,孔子赞之为“至德”。
“三让王位”,这充分表达了太伯其让心之诚,其让心之坚。其让的思想基础是遵从父意,这就是“孝”的重要品格,这就是感恩父母的显示。
这些因果逻辑链条明白而简单,没有更多的因素纠结,没有更多的事件介入。
正基于此,所以说“至德精神”在其内涵上核心简明。
但是,在阐述“至德精神”的时候,我们凭着太伯“让”的思想基础,“让”后的奔吴,与太伯入吴后“文身断发”“千家拥戴”和修筑伯渎河、实现经济繁荣等一系列史实,以理性的思维和逻辑的手段去获取事物的必然,去追寻历史的原型。
从“三让王位”,我们可以感悟到太伯的谦让品格。
从他为顺从父意而让位于弟,可知其孝友的思想情怀。
从他为融入荊蛮而文身断发,可知其诚信的品格。
从千里奔吴开拓梅里的实践,去追寻其思想基础,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这些都是从太伯人生的历史事实中找到的思想资源。这些太伯思想资源的获取,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手段,秉持理性判断的原则所获得的。我们所获得的这些成果与太伯的人生实践是相统一的,这种探究的方式方法是符合学术规范的。对太伯的人生实践进行总结、以哲学的思辨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符合原生态的太伯思想文化,这就是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为内容的至德精神。
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至德精神是光耀千秋的优秀文化,其“孝友、诚信、谦让、自强”的精神追求,永远是社会和谐、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
“至德精神”,我们把它说成是“至德文化”也决非是错,精神也属于文化范畴,在贯彻到实践层面是一样的东西,都是要落实同样的一种理念。但在文字表达上表述为“弘扬太伯文化,传承至德文化”就不合修辞习惯,所以调整为“弘扬太伯文化,传承至德神精”。
再往下分析:“太伯文化”与“至德精神”原本是一个主体,而不是分裂的两个主体。也就是说“太伯文化”包含着“至德精神”,这样的表述等于对“至德精神”的重说。但是为什么要重说?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至德”是孔子给的殊荣,具有金字招牌的效应,百姓均认可之。除此原因之处,就显得累赘与多余。
文中说“至德文化”与“至德精神”在我们多数时候的运用中,是不存在本质区别的;但决不是说“精神”与“文化”毫无区别。从广义上讲,它们是同一个主体;从狭义上讲,文化是行为方式,精神是思维方式,它属于思想层面。
四、太伯文化
(一)太伯的人生实践
太伯的人生实践就是太伯文化的母体,就是对其人生进行理论总结的依据。这里,我们为太伯的人生实践作一个核心的归纳:
三让王位,是谦让不争的道德基石;(谦让包容)
衡山采药,是孝父友弟的真诚动因;(孝友感恩)
勾吴拥戴,是诚信不欺的千秋明证;(诚信务实)
开拓梅里,是自强不息的丰硕成果。(自强不息)
这些都是几千年来各类史书典籍均有记载的历史事实。这些总结,就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合符逻辑的理论归纳。
太伯奔吴之后的筑吴城、立文台、开伯渎、兴稻作、唱吴歌,…… 等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文化改革实践,都是太伯人生的伟大贡献;这也是其被吴地人称之为人文始祖的理由所在。
(二)太伯文化与吴文化的关系
从完整、准确地表述来讲:太伯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是驱动吴文化走向全面发展,走向成熟,走向辉煌,成为江南文化的风骨乃至影响中原的核心文化。本人认为,这是在阐述太伯文化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观点是符合逻辑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不存在偏颇的;因为太伯是吴文化区域公认的人文始祖。
(三)太伯文化与至德精神的关系
太伯文化是一个总体,至德精神是总体中的部分(核心部分)。
前面或许讲到与下面相似的内容,但作出如下的基本界别还是必要的。
从其内涵的来源、范围、实质、相互关系谈述如下观点:
太伯文化的总体内涵
“太伯文化”的概念范围就是:太伯的精神财富。
从层次与地位上讲:“太伯文化”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就是“至德精神”。孝友感恩、诚信务实、谦让包容、自强不息(孝友、诚信、谦让、自强)这就是至德精神的内涵。然而至德精神的内涵就是太伯文化的核心价值。而“兼收并蓄、经世致用 、崇文重教、道济天下”,就是“太伯文化”的外围。总起来讲:感恩谦让、谦让包容、诚信务实、自强不息、兼收并蓄、经世致用 、崇文重教、创新致远、道济天下, 就是“太伯文化”的总体内涵。
我们吴氏族人,应该理直气壮地表达: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至德精神。这样的表述是千秋万代都能站得住脚的。理论就是人们前进的指南。在理论上没有清楚的、准确的、完整的表达,使大家都明确起来,谈太伯文化、论至德精神就显得虚无、苍白。然而,也要避免捕风捉影、自圆其说、牵强附会等没有历史依据、不合历史事实、历史逻辑的臆断以及理论上、逻辑上的混乱与重复等现象。赞美祖先,既要虔诚、热情,又要实事求是。所谓“有美不扬是没祖,无美而称是诬祖。”这既是诚信的要求亦是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只有符合历史事实,才能得到知识界认可,人们也会因此而公道地说:吴氏搞的这些都有根有底、符合历史事实,不虚伪、不牵强,很实在。
有了这些,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为重要的是得到子孙后代的遵循与践行,成为能够行之久远的文化成果!
五、吴文化的延伸与传播
(一)文化的传播功能
文化的传播功能是异常强大的。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有着传递思想感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文学艺术等文化信息的功能。文化的传播功能与文化的记录功能、认知功能紧密相联,把文明的火种撒向四面八方。文化传播与人类如影随形,不可分割。文化传播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文化传播。任何文化都不会葆有生机和活力,最后都将消亡。
(二)吴文化的传播途径与方式
这一议题应该说不同的历史时代、历史环境,其传播途径与方式迥异。大体上讲,人口的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历史时段上讲,古代因自然灾害而迁移的情况偏多。近代以自然灾害、战争、疾病、朝庭推行等因素为主。现代因建设而迁移、改变谋生区域而迁移为长,自然灾害迁移为次。如因建三峡电站的大迁移,再如打工、经商、求学、工作、婚姻等因素的迁移为常态化。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的迁徙,就是文化的迁徙。因为人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基于这样的事实去追踪吴文化的传播状况,就有了更为清晰的动态视野。
吴文化区域的人口迁出、迁入,历史以来可谓多矣。单就吴氏而言,国内近三千万吴氏,遍布于各省、市县乡镇;加上吴文化区域的其他氏族,更是毋庸待言。从总体上讲,凡吴氏(除占比例很小的少数民族吴氏外)不仅都源于吴文化区,而且还是源于吴文化的人文始祖——太伯。太伯的后人不管如何播迁,吴文化的基因都渗透其血脉;即使迁徙于千里之外, 他们从精神到物质(身体)都是吴文化的产物。当然也会感染一些异质文化,这种感染是相互性的;这就是说:吴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感染是双向的,这样的态势又是吴文化不断传播的过程。这种现象从数学概念上讲,吴文化非但没有减少,而是在增加。
再如,天下吴氏都追思太伯,都以吴文化之魂——太伯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追求;以吴文化之基石——至德精神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作为世世代代必须传承的家风。然而吴文化的灵魂太伯文化、至德精神也是吴文化区域人民的共同信仰;这正是他们以太伯为人文始祖的原因所在。站在这样的历史事实面前,可以说吴文化的种子已播撒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吴文化已历三千余年,她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与时俱进。然而,其文化核心价值“太伯文化”“至德精神”的基本原则没有变,她仍然是今天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