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根据什么来驻军的以及古代青楼的名字

2024-06-18 18:56:46
八字起名网 > 八字起名 > 古代根据什么来驻军的以及古代青楼的名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根据什么来驻军的,以及古代青楼的名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师——从卦象来看古代的屯田制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抄读《易经》——师。

按照《易经》的顺序,师排在第七位,是坎宫的第八卦,从五行属性来说属水。


我们正式对这一卦开始介绍:

首先,是师的卦象。

师底下是坎卦,上方是坤卦,所以又可以记为——地(坤)水(坎)师。

其次,是师的卦辞和爻辞。

从卦上来看,全卦仅有九二是阳爻,指的便是军队的统帅;而九二所对应的六五,虽然高高在上,但很是柔和,这也是对统帅的支持。此外,《说卦》中,讲坤卦为众(百姓),坎为弓轮(弓箭、木轮),所以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外卦的表现是百姓,但兵士潜藏其中——这便类似古代的屯田制度了。农忙时为农民,农闲时练兵,外敌来临,便可随时整饬出发。

再次,则为彖辞。

彖辞中,师,众也。这是《尔雅》对师的定义。而贞正,则是指的此卦之中,九二的阳爻在内卦正中,统领着整个卦,上下一心,这样的人,便足以称王了,且即便面临险地,也可平顺度过(坎代表着险,坤则是柔顺之意)。


再来看本卦的象: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这是讲,地包含着水,如前所说,兵与民也当如此团结不分。统治者便以这样的状态,对民众包容宽大,并逐渐积累民心、养育民力,积蓄力量——这也对应着彖辞中的“可以王矣”。

简要结合每一爻的“小象”,解释每个爻的爻辞:

初六: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本爻讲的是军队出发时,要有严格的纪律约束。那么看到这个爻辞,有没有想到“蒙”卦的初六呢?蒙的初六爻辞为“利用于刑人”,也是讲的纪律。只是蒙的纪律,更是一种建立对自我的约束;而师的律,则是用来约束整只部队——约束他人的。

从这里,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后世将“老师”称为“师”的缘起。

九二: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本爻在之前已经提到,是讲的统帅。所以“承天宠”,这个“天”,指的就是六五——一位愿意放权给将帅的好帝皇。“王三锡命”,“锡”通“赐”,出自《周礼》“一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那么此处,就是受位,而目的,则是“怀万邦也”——即安抚其他的邦国。之所以用“安抚”意,则是期望任命这位将领,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六三: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本爻显示的凶——舆尸,指的用车装着尸体回来,那么是谁的尸体呢,可以理解为是将领的尸体。为何如何,小象给出了解释,大无功,即好大喜功。六三,阴爻不当位,显然是冲突冒进招致的灾难。

六四: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想要理解“左次”,我们需要来看看师的“错卦”——同人卦。所谓错卦,就是两个卦每一个爻都是相反的,但从理解上来,可以互为佐证。那么要如何用“同人”卦呢?我们需要看看它的九三。

首先,“同人”的九三是: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这是指的敌人埋伏于密林之中,自己则带着部队到高高的山丘上驻扎,自然结果不会好——继续发展,那么变过来就正对着师的六三了。将领好大喜功,但犯了最基本的军事错误,导致身死兵败。

既然如此,应该如何呢——左次,无咎。这里当然不是指的在左边的意思,而是指的“左”的引申含义——卑下、偏颇的意思;次,则指的是退让。也就是说,这时候要小心谨慎,不要强争高位,而是避其锋芒,那便会得到“无咎”的结果,且这样也是符合常理的。

六五:象曰:“长子师帅”,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本爻的“弟子”,指的是长子的兄弟。那么长子为帅,名正言顺,是中正的行为;但若同时也派其兄弟(也有解释说是小人)在其中参与,便容易产生矛盾,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上六: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本爻所说的“命”,即是打完仗之后,论功行赏,“正功”,则代表着奖惩分明。而这时便要明辨忠奸,否则很容易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卦象故事

《断易天机》曰:此卦周亚夫将欲排阵,卜得之,果获胜也。

其评曰:师者,众也。独行越师,最不宜动,君子有命,小人勿用。共相克伐,改道成讼。

故称其:天马出群之课,以寡服众之象。

那么我们首先得知道,此处所讲的“周亚夫将欲排阵”,说的是他要打哪场仗。

周亚夫是西汉名将,他带兵的主要事迹,其一是在汉文帝时驻军细柳,防范匈奴;其二是在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

尤其是平定七国之乱,该事件缘起晁错上书《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减弱藩王势力,集权中央。结果导致吴王濞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起兵“清君侧”,汉朝正统岌岌可危。

毫无疑问,在战争初期,七王的势力是很强大的。当时吴王刘濞甚至号称有20万大军,还联合了匈奴等各方,来势汹汹。而一开始,这样的状况的确也吓到了汉景帝,他斩杀了晁错期望和缓局势,但并不奏效,甚至刘濞自称“东帝”,已完全不将他放在眼里。

而就在此时,周亚夫被任命为将,平定内乱。

而师这一卦对应的,也是此刻的周亚夫。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原文对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是这样描述的: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

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於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馀,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此处是讲,彼时吴王主要在进攻梁王——梁王是之前景帝加封,用来制衡吴王势力的,所以梁并没有随着吴王造反。梁向周亚夫求援,但周亚夫却不为所动,而是派兵去断吴、楚粮道——毕竟正面战场周亚夫的兵力也不占优势,所以只能让梁牵制住敌人的主力部队,他出奇谋。

最终,果然吴因为乏粮而兵败。但这件事情,其实也使得梁王对周亚夫很是不满——为后来周亚夫的凄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好,那么今天的讼就讲到这里,明天将进入新的一卦——比。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收藏、关注哦,谢谢!



之前的几篇链接放在下方,感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看哦。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古代青楼文化究竟有何魅力,让许多文人流连忘返,混迹其中?

    文·段宏刚

    汉语中有不少词汇,会随着文人的渲染,时代的变化,其含义发生根本变化。“青楼”这个词汇恰恰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青楼最初的含义是:大家闺秀居住的地方。三国时期的大诗人曹植在《美女篇》里写到: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后来,青楼的含义不断扩展,指代涂着青漆的豪华雅致的居所,也代称富贵人家的豪宅。唐代名臣房玄龄牵头编著的《晋书·卷八十九·忠义传·曲允传》里写道: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曲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可以看出,青楼的本意跟女子和豪宅有紧密的联系。

    古代虽然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对大家闺秀来说并不适用,古代的大家闺秀大多数是精通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的白富美。

    才子注重精神生活,当才子和大家闺秀相遇,因为趣味相投,两人肯定有说不完的话题,可以在一起谈天论地,吟诗作对,才子的精神生活会被大家闺秀点缀得多姿多彩,才子们怎能不喜欢?

    当女子、豪宅、才子这三者结合,肯定要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安放这些火花的场所无疑是青楼。

    古代由于缺乏娱乐场所,在唐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市井文化的繁荣,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社会的“沙龙”,即青楼,它是文人墨客、富家子弟和达官贵人洽谈事务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青楼就如同今天的高级会所,高昂的消费价格肯定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只有那些有身份、地位和财力的人,才有实力进去消费。

    青楼刚诞生之际,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投资者会给青楼起一个优雅别致的名字,通常以阁、楼、院、馆来命名。

    比如,春风阁、藏花阁、醉生楼、百花楼、群芳院、怡红院、潇湘馆、羞花馆,等等,仅仅听到这些名字,就给人诗情画意的感受。

    第二,青楼的管理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老鸨”,会精心挑选一些外貌出众的女子,进行重点培养,自小给她们传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类的知识,最终把她们培养成艺术修养极高的佳丽。假以时日,她们就会成为青楼的招牌和摇钱树。

    比如,被称为“古代十大名妓”的苏小小、鱼玄机、杜秋娘、薛涛、李师师、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梁红玉、马湘兰,不仅才貌俱佳,而且留下不少经典诗文,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位置。

    第三,青楼里每位姑娘的闺房中,都会放置笔墨纸砚,古琴、书籍、古玩、屏风之类的物品,文气十足。她们每个人训练有素,才艺出众,并且能读懂客人的心理需求,客人如果有了雅兴,她们完全可以陪伴客人附庸风雅。

    一些青楼女子因为才貌俱佳、善解人意,成为文人墨客的红颜知己,从而让文人爆发出超强的创作灵感,比如,晚唐大诗人杜牧和北宋大词人柳永,他们有许多经典诗词是在青楼里创作完成的。

    青楼里最漂亮,才气最高的姑娘美其名曰“花魁”,跟现在的超级名媛差不多,人气极旺,往往是风流才子和公子哥追逐的对象。

    为了博得美人一笑,这些人往往会一掷千金,甚至因为争风吃醋而大打出手,正好验证了那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俗语。

    当然,在青楼里要想征服花魁的芳心,光有银子还不行,才华也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才华和银子结合后,“抱得美人归”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

    纵观历史,李白、白居易、杜牧、温庭钧、柳永、欧阳修、苏轼、周邦彦、唐伯虎等大才子,之所以长期混迹于青楼,跟他们具备经天纬地的才华有极大关系。毕竟,大多数青楼女子本身的文化修养很高,也不缺钱,她们也喜欢追求浪漫自由的爱情,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风流才子的出现,正好弥补了青楼女子的精神所需。

    一些青楼女子也会遇到真爱而被赎身,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古代许多文人之所以喜欢混迹于青楼,不外乎有两大原因。

    其一,弥补爱情的缺失,满足对爱情的幻想。

    古代的婚姻制度扼杀了许多爱情,古人在婚姻上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父母亲自作主张,给儿子挑选一个媳妇,然后委托媒人去提亲。在结婚前,男人连自己的老婆长什么样子?性格如何?两人有没有共同语言?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不了解。

    洞房花烛夜,才是古代绝大多数男人第一次见自己老婆的面。这样的婚姻很脆弱,婚后自然就谈不上幸福了,唯有依靠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维系着。

    所以,对那些向往爱情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才子来说,青楼就会成为他们释放压力、寻求安慰的理想场所。再加上青楼女子多才多艺,妩媚多情,善解人意,比起家中的老婆要有情趣得多,就更加助长了才子们去青楼的频率。

    其二,仕途失意后,逃避现实,纵情于声色。

    古代的“科举考试”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想金榜题名,难度非常大,既需要才华和实力的加持,也需要运气和人脉的帮助,许多才子考了一辈子,依然碌碌无为,心灰意冷之下,就自暴自弃,选择了纵情声色的生活。

    北宋大才子柳永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一生作词190首,全部收录在《乐章集》里,然而,仅仅写给青楼歌女的词就有150首。

    1053年春,柳永在穷困潦倒中去世于襄阳,家里没钱安葬,一群歌女集资把柳永安葬在襄阳城南门外,每年春季自发前去为柳永上坟,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宋朝南渡后才中止,给文学史留下了许多谈资。

    文旅史话: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要从西汉首开西域屯田说起

    无论怎么讲,屯垦戍边都是一大创举。西汉首开西域屯田,开创了屯垦戍边的有效方式。从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开始,到王莽篡汉的初始元年(公元8年)结束,西汉屯田西域的历史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屯田范围从伊犁河谷到吐鲁番盆地,从塔里木周缘到天山之北。屯垦区大多分布在军事要塞和丝绸之路的要道,成为汉朝制约匈奴势力、开辟丝绸之路和奠基大国威仪的基础。

    西汉元封六年(前105),汉武帝下令护送细君公主与乌孙王和亲的军队在眩雷(今伊犁河谷)屯戍,这是西域屯田的发端。其用意也十分明显,无非是解决一下西域驻军的粮秣供应问题。公主和她庞大的官役团队,也需要蔬菜、肉食供应,他们来自内地,当然喜欢屯田里生产出来的中原蔬菜、水果。

    此后,汉朝相继在轮台、渠犁等地开展了屯田。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保证了丝绸之路东往西来商旅的安全,稳定了西域局势,提高了军队和政府机构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同时通过屯田,内地的铁器和冶铁技术,以及发达的农业和水利技术传入西域,对提高西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作出了贡献。屯田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及文化的交融。有人说,没有屯田就没有西域治理,也是毫不夸张的一句话。

    西汉屯田分为军屯、民屯、犯屯。驻防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屯兵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均由国家提供,劳动产品全属官府。民屯一般由士兵家属和流民担当生产主力,屯田所得粮食由屯兵和屯民分成享用,大部分纳入官仓。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西汉政府在轮台和渠犁设立“使者校尉”,主管两地屯田。使者校尉既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最早设置的军政机构,也是最早设置的管理屯田的机构。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昭帝任命赖丹为校尉将军,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和经营在轮台地区的屯田。

    同年,西汉又在伊循设置都尉管理屯田,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镇抚之,其后更置都尉”。“屯”,是屯田的最基层组织,“屯长”是各种屯田政策的基层实施者。1959年,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东汉“司禾府印”,东汉“司禾府”是管理屯田事务的官府。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明帝派窦固在天山东部出击北匈奴,打败匈奴后,留军伊吾卢城,并设置“宜禾都尉”,专门负责垦区事务。次年,东汉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以陈睦为都护,驻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永元三年(91),班超任西域都护,先后在高昌壁,伊吾卢等地进行了屯田。从西汉屯田西域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谋划来看,屯田绩效与国家实力和影响力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实力和影响力是经略西域、进行屯田的必要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屯田绩效不但有力保障了军事和社会既得成果,也在西域政治、经济和民族文化融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西汉大国威仪并最终成就西汉统治者的“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大国抱负。

    西汉时期的西域屯田,西域大多散布在天山南麓的交通要道、绿洲之上,呈现出与政治、军事基地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屯田,内地的铁器和冶铁技术,以及发达的农业技术和水利传入西域,对提高西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作出了贡献。

    考古工作总者曾在库车县发现古代屯田遗址,其冶铁鼓风设备中的陶瓴与中原完全相同。经检测,库车阿艾汉代冶铁遗址炼渣为铸铁,这些证据说明,中原地区铸造生铁技术已经传至西域。铁器的出现,对于西域地区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古代行军打仗总被粮草困扰?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兵法

    古人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的军粮,两千年来一直都是小米,就是谷子,古代叫粟

    最主要是谷子耐储存,在古代,修建好的粮仓,储存小米一般能够存放9年以上,超过其他任何作物,今天的粮仓,小买玉米大米存储三年就已经陈旧不堪,耐存储性远不如小米,甚至在隋唐时代,有存放二十年的记载。所以,谷子的这种特性,让古代帝国能够慢慢存粮,关键时候供给军需。

    但是在运输的时候,保存条件就差了,一旦受潮,背水淋湿,几天就坏掉了,而古代的防雨措施并不像今天一样有更方便的材料。

    根据史书记载,秦代蒙恬北击匈奴,从中心腹地将粮食运到前线,大约是是每两百担,只有两担到达前线,差不多就是98%的粮食在途中消耗了,人和牲畜消耗。

    主要是古代的运输效率,路况,以及运输工具(牲畜)的效率实在是低。

    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王朝修建古代版本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工程量十分浩大。

    而在汉代,北击匈奴的骑兵,一批战马大约消耗6-12个人的口粮!也是小米,直到张骞从西域带回来苜蓿这种优质的牧草才得以缓解战马粮草!

    汉代人口可能就两三千万的样子,但是常备战马近40万匹!常备军接近200万,但是北击匈奴一次出兵几万,规模就了不得,霍去病平定河套地区,带兵一万多

    因此汉代一直在边关大批的开垦屯粮,如果边关实在是太偏僻,自然条件不适合种粮食,就很难长期驻军。

    这里举两个相反的例子

    韩信北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打败章邯,根据史书记载,似乎没有什么后勤军粮的问题。

    而四百年后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被后勤困的不行,整个北伐成功与否就看粮食能不能跟得上。

    你想啊,同样的路线,二者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那是因为韩信北伐的时候,走水运,那时候哪个地方有个巨大的湖泊,叫天地大泽(具体名称记不住了)面积很大,韩信的军粮靠船运。

    刘邦北上二十年后,一场地震,这个大泽的水全部流光了····因此四百年后的诸葛亮军粮全靠陆运·····

    第二个,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怎么打下如此广袤的大陆的?

    就在于他解决了军粮问题

    蒙古骑兵的主要军粮是奶疙瘩,和肉松,牛奶敖干后形成奶疙瘩,而肉刮成细丝晒干变成肉松。这两者的能量密度极大,一头牛也就变成肉松20多斤的样子。体积小,能量大。更重要的是两者干燥之后,特别耐储存·····

    其实西欧很多国家二战前都把肉搞干储存。这样蒙古骑兵一个人就可以携带一个月的口粮!这种水平连今天现代军队都做不到。当然这与蒙古人生活习惯有关系,要是让我天天吃一样的东西,一日三餐,我也受不了。饮食不怎么丰富的欧美人也受不了,例如美国单兵便携口粮要求“能连续忍受吃二十一天”,至于以前的解放军南海守岛官兵,连续半年天天吃罐头·····最后吃饭成为政治任务!吃不下去了····

    而且蒙古骑兵并不是一人一马出征的,而是一人多批马,轮流骑行。其他的马携带弓箭,口粮等其他物资,甚至对达到了一人出征,携带五匹马,作战时候留守少量人员看守马屁就行。

    另外由于奶疙瘩和肉松都是体积小的,因此后勤补给变得很高效。一匹马就能负载很多,这就不是中原千里运粮哪个费劲。西域广漠的沙漠,其实成吉思汗是让战马吃饱喝足,一日跑过去的······千里沙漠没有挡住蒙古骑兵····

    更重要的是,蒙古大军后面有牧民,携带整个部落的牛羊前进·····只要有水草,粮草源源不断的供应。因此蒙古骑兵突进速度可能不比今天的现代军队慢,甚至要快,在没有修路的古代这是不可思议的——天降奇兵一点都不为过。这造成了一个麻烦:蒙古人打进来,骑兵回去报信,身后紧跟的蒙古骑兵也来了——来不及组织防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霍去病战略意义被大大低估了,他创造性的使用了战略机动,因为他发现蒙古骑兵战术机动很好,但是战略机动很差,就是后方牛羊必须追随水草,因此霍去病出击都是打击水草丰富的地方····这个要诀后代人都没有意识到。

    把中原王朝给逼的,只能修长城了,你看北京,长城是三道,八达岭,居庸关,水关,就是前面看见北方骑兵进犯,马上点燃狼烟,后面关卡闭关防御,因为北方骑兵没法带重型攻城装备········

    古人的麻烦,今天印度人也会体会到·······解放军与印度在边境上的对峙,比拼的是后勤能力···

    中国铁路公路网,从整个经济上是划算的,依托现代化的公路网,解放军可以从中央复地两天调到边境地区···这种机动能力,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中国不需要太大规模的常备军,因此今天中国14亿人口,常备解放军200万····

    这个绝对数量在古代都不算多,至于占人口比例,几千年来最低····

    作者:piikee | 分类:八字起名 | 浏览:15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