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起名字的学问讲究知乎,以及给孩子起名字的学问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取名忌讳想必大家都听过吧?古代社会,最常见的就是避讳皇室姓氏,其实由于宗法制的影响,避讳不仅讲究避君王,还讲究“避亲”和“避贤”。而且不仅仅是取名,言谈和书写都需要注意。
直到现在,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与父辈名字冲突。由于避讳的影响,中国人认为称呼长辈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成熟于秦汉,盛行于隋唐以后,宋朝时期最为严格,一直到民国时期才废除避讳制度。讳则是名字的意思,这是专指“帝王”、“圣人”、“长官”及“尊长者”的名字。
人们在说话、写作时应回避这些名字,不能乱说乱写,这就叫避讳。《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避讳在中国古代是人人需懂的一门学问,哪怕是不认识字的平民百姓,也会引来惩罚甚至杀头之祸。
古代社会对于名字忌讳共分国讳、家讳、圣人之讳、宪讳四种下面略作介绍。
古代四种情况需要避讳
1.国讳国讳中通常指的是皇帝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包括皇后、太后,还有皇帝的字号,前代皇帝的字号、谥号、生肖、陵寝等,在平时说话、写作时都要注意,特别是给皇帝写奏折和外交谈判时更重要。如果冒犯了国讳,便属十恶不赦中的大不敬之罪是要杀头的。
2.家讳家讳仅限于家族内部,家族避三代以内的祖先之名,外人与其交往时也应当遵守以示尊重。
3.圣人之讳简称圣讳,像圣人的名字如“黄帝”、“周公”、“孔子”之名在汉以后大部分朝代都要避的。
4.宪讳指下属官员避讳长官名讳,著名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宪讳故事。
避讳的几种方法
第一种:改字即凡遇到君主或尊者之名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例如秦始皇之父名子楚改楚国为荆国。秦始皇名政《史记索隐》改“正月“为“端月。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改为“系”,“民”改为“人”,“民风”改为“人风”,属避君讳。
古人为了“尊祖敬宗”,要求对于已死的君主七世以内者必须避讳;七世以上者可以不避讳有宋代规定七世以上的君主名字仍须避讳。
此外还有避家讳的如淮南王安之父名长,“长”改为“修”,《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改为“短修相形”。司马迁的祖父名僖,“僖”改为“釐”。《史记集解》说:“《史记》字替作釐”等等。
第二种:空字即将应避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空围“口”或直书“讳”字。例如《书金滕》”惟尔无孙某”“某指发”讳周武王之名。《史记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讳汉景帝之名。
沈约《宋书》把刘裕写作刘讳或写作刘口这是为了避宋武帝之名。
镇压过隋末瓦岗军的王世充在唐人撰《隋书》时为避李世民讳改“王世充”为“王充”空“世”字。
第三种:缺笔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这种为避讳而缺笔之法约起于唐初盛行于宋代。在宋刻古籍中,“缺笔”不少于“改字”。如宋高宗赵构绍兴八年版《世说新语》就用缺笔法避宋家帝讳。遇“玄郎”、“弘殷”、“敬”、“恒”等字皆缺末笔。
残宋本《旧唐书音乐志四》中凡遇“敬”、“徴”皆缺末笔。对唐太宗贞观年号之“贞”字亦缺末笔。
各位还知道哪些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记得右侧关注→【族谱网全媒体号】←每天才能收到推送哦
陈振桂教授目前已出版著作100本,在有关大学使用的教材10本,其中两本是国家规划教材。
2.寄学识渊博之望的起名法
世人中才高八斗者虽然为数极少,但为父母者及长辈绝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目不识丁。中国人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于是乎就有“养儿不读书,莫如养条猪”的谚语流传。在古代,由于科举制的规定,人们要走仕途,就得读“四书”、“五经”等。父母望子成龙,直接表现为希望儿孙十年寒窗苦读,以求将来金榜题名。虽然科举制毒害了不少读书人,禁锢了不少人的思想,但同时也迫使不少人去学习,去苦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要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知识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因素。为父母者为了子女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当然希望自己子女学识渊博,虽然并不是都能做到这一点,但父母还是对子女抱有极大的希望。起名时,这种希望自然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如:
文彦博:宋代介休人,字宽夫。著有《潞公随》一书。“彦”与“渊”谐音,文彦博即文渊博。
文林:明代人,字宗儒,成化进士。联系名与字,可见父辈希望他通读儒家经书。
文行远:清代江西德化人,字樵稿。字虽然为樵稿,但文却能行远,名字化用典故“文质行文不远”,甚妙。
孔希学:明代人,一生好读书,善书法,文词尔雅,每宾客燕集,谈笑挥洒,油然成章。“希学”果能学,为学之意呼之欲出。
孔学思:唐代人,以博学闻名。欲博学,不思不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思”一名便是孔子这句名言的浓缩。
陈振桂曾出版《起名八十八法》再版十多次,拥有众多的读者,21年6月又在广州出版社出版《起名实用大全》。
仇博:宋代新安人,字彦文,质敏博学,仇博善属文。13岁时便能诗善文,苏轼见而奇之,拍着他的后背说:“后生可畏。”博字乃博学之意,父为之取名极好,仇博也没有辜负父望。
程端学:元代人,字时叔,通《春秋》。人名端学,好好学习。
程骏:后魏人,字壤驹,敏而好学。骏、土爽驹,都是千里马之意。
方元修:宋代桐庐人,字时敏,少有诗名。元修,意思就是说开始就好好修身,要修身就要博学。
王文渊:明代安喜人,字巨卿。名取“文渊”,意即学问很深。此人经过发奋,终成大学者。
司马才章:唐代人,隋末为郡博士,曾与孔颖达、颜师古等一同撰定《五经义训》,确实是才学广博。章即彰,是显著的意思,才章即文才显著。
再举几个现代人名例:
林博:其意就是希望其有广博的知识。
童冠贤:冠贤,贤才中之冠,再联系姓童意更妙,少年就成为贤才中之冠。,
车文博:希望其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王英才:英才乃杰出之才。
朱良才:良才意同英才。
张希才:希才,希望成才,希又与稀谐音,希才又是稀有之才。
以名字寄学识渊博之厚望,这种现象在人名中随处可见,所占比例大致为8%。
2021年9月24日
敬告读者:本人从7月2日起,将连续发表好名字的标准、起名的构思、起名的方法,但怎样才能起个好名字?具体可详细阅读《起名实用大全》。
前一段跟一个人聊天,说起给给他孙子起名字的问题,从谁给起,到怎么起,到起什么,避讳什么,讲究什么。
第一,孩子的名字,一般应该由孩子的爷爷来起,而不是由孩子的父母来起。原因有三,一是因为爷爷年龄大一点,见识多一点;二是因为爷爷还能知道前几辈人的名字,不至于起的与祖先重名。三是因为孙子是延续香火,作为爷爷辈的人是最高兴的,让爷爷起名,也表示重视。
第二,孩子名字,要讲究避讳。一是要避讳祖先的名字,不仅仅是不能同一个字,同音也要尽量避讳。起码要避讳孩子的爸爸、妈妈、叔叔、伯伯、姑姑、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二是要避讳孩子的舅舅、姨姨、姥爷、姥姥。三是要避讳孩子父亲、母亲的舅舅、姨姨,也就是孩子的老舅、老姨。正因为需要有这么多的避讳,所以才需要老人来起名。但这个避讳,也有没办法的情况,比如姑父、姨夫、嫂子、姐夫,本质上说,这些都是外人,来到孩子所在的家庭,不需要计较,很多时候也没办法计较。
第三,孩子的起名字要尽量不与古人重名比方,姓李,尽量不要叫李世民;姓张,尽量不要叫张居正;姓王,尽量不要叫王勃王维王之涣。姓刘,尽量不要叫刘邦。这里面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古代的一些王侯将相,这个名字在前人身上已经把风水都用尽了。比方,我有个同学在中学当班主任,他每年带班,对孩子们的名字比较敏感,他带的一个初中班里,十分凑巧,有一个孩子叫孙权,一个叫刘备,叫孙权的,学习很差,不是一般的差,就是孺子不可教的差;叫刘备的,基本是七成,脑子就不够数。
第四,孩子起名,尽量不与现代当代的名人重名。姓李,你不能叫李大钊;姓王,你不能叫王明;姓阎,不能叫阎锡山,姓,不能叫韩复渠;姓戴,不能叫戴笠;姓毛、姓周,就不用说了。还有就是要避免与一些娱乐明星重名,王宝强、黄渤、赵丽颖、宋佳等等,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四,孩子起名,尽量避免谐音。比方说,姓杨,就不要叫杨威,也不要叫杨伟;姓贾,不要叫显章;姓张,不能叫印道;那天有个女的,听别人叫她“某薇”,我以为就是这两个字,没想到一加上微信,是“某崴”,我想可能不是故意取的这个名字吧,因为这个“崴”字,读音是“wai”,与“歪”同音。我还认识个很漂亮的女的,姓武,叫碧,还是个领导,总有人取笑她。
第五,孩子起名,尽量起三个字的。两个字的字太少,容易重名,四个字的太怪,像日本人的名字。两个字的李辉、王军、刘鹏,上学了一个班里重名的,十分不舒服。
第六,孩子起名,不能起的太大。咱们以前有个说法,孩子的名字起越贱越小,越好养活,就是这个道理。比如经常有人叫毛蛋、狗粪、求子、各蛋、粪墩,这些都不是随便编的,这都是我认识的人的名字。叫的太大、太贵的名字,不一定好。
第七,孩子起名,还要讲究笔画数字、字的形状、字的结构等。还要讲究响亮,朗朗上口等。
孩子起名字,真要把这些都结合起来,认真研究,那可不就是一门大学问吗?
你能知道哪些特殊的名字,或者关于名字的讲究呢?